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
产品动态

烟台全自控发酵罐的传感器(温度、pH、溶氧、压力)应如何布局才能避免局部参数偏差?例如在高细胞密度发酵中,传感器位置是否会影响数据准确性?

2025-10-17  来自: 烟台高新区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 浏览次数:34

在烟台地区的全自控发酵罐中,传感器(温度、pH、溶氧、压力)的布局需结合发酵罐流场特性、高细胞密度下的传质规律烟台气候对罐体环境的潜在影响,通过 “规避死角、匹配流场、多点验证” 原则减少局部参数偏差。以下是具体布局策略及高细胞密度发酵中的特殊考量:

一、核心传感器布局原则(以 50L-10m³ 规模为例)

1. 温度传感器:避免 “壁面效应” 与 “局部温差”

  • 安装位置

    • 远离加热 / 冷却夹套(距离罐壁≥5cm),避免夹套温度波动直接影响读数(烟台夏季环境温度较高,夹套冷却时壁面与中心温差可能达 3-5℃)。

    • 插入深度为罐内液层高度的 1/2-2/3 处,且位于搅拌桨形成的主循环流路上(如径向距离搅拌轴 1/3 罐半径处),此处混合均匀,能反映整体温度。

    • 大容积罐(如 5m³ 以上)建议沿轴向设置 2 个传感器(上 1/3 和下 1/3 液层),通过温差反馈判断混合效果(高细胞密度下液层温差应≤0.5℃)。

  • 烟台环境适配:冬季罐体易受外界低温影响,可在罐体外壁加装保温层,同时将温度传感器远离罐壁开孔位置,减少环境温度传导干扰。

2. pH 传感器:规避 “局部代谢冲击” 与 “菌体附着”

  • 安装位置

    • 远离补料口、消泡剂添加口及通气分布器(距离≥10cm),避免补料时局部酸 / 碱冲击(如氨水补加导致的瞬时 pH 骤升)或气泡直接冲击电极(导致读数波动)。

    • 倾斜 45° 插入(与罐壁夹角),且探头朝向搅拌桨旋转方向,利用流体剪切力减少高细胞密度下的菌体附着(菌体浓度>50g/L 时,附着会导致响应延迟>30s)。

    • 位置需处于 “湍流核心区”(如搅拌桨上方 10-15cm),此处液体更新速率快,能实时反映整体 pH 变化(高细胞密度下局部代谢差异可能导致 pH 偏差达 0.3-0.5)。

  • 验证方法:定期通过离线取样(不同位置)对比在线 pH 值,若偏差>0.1,需调整传感器角度或位置。

3. 溶氧(DO)传感器:匹配 “氧传递效率最高区”

  • 安装位置

    • 位于搅拌桨上方 5-10cm(径向距离轴 1/4 罐半径),此处因桨叶剪切形成强湍流,气泡破碎充分,溶氧分布均匀(高细胞密度下,氧消耗速率快,局部缺氧区可能导致 DO 读数偏差>5%)。

    • 避开通气口正上方(防止气泡直接接触探头导致读数虚高)和罐底死角(搅拌弱,易形成低氧区,读数偏低)。

    • 大罐可增设 1 个 DO 传感器在近罐壁处(距离壁面 8-10cm),监测 “壁面低氧层”(高细胞密度下,菌体可能沿壁面聚集,形成氧梯度)。

  • 高细胞密度适配:当菌体浓度>80g/L 时,需确保 DO 传感器响应时间<5s(选择快速响应型电极),并通过搅拌转速联动(如传感器读数<20% 时自动提转速),避免局部缺氧被误判为整体缺氧。

4. 压力传感器:聚焦 “气相空间稳定性”

  • 安装位置

    • 罐体顶部气相空间的 “非气流扰动区”(距离进气口、尾气出口≥20cm),避免气流冲击导致压力波动(如通气量突然变化时,直接正对的传感器读数偏差可达 0.02MPa)。

    • 垂直安装(探头朝下),防止冷凝水积聚在传感器表面(烟台空气湿度较高,尤其夏季,冷凝水会导致压力传导延迟)。

  • 功能联动:与尾气阀、进气阀形成闭环控制,当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异常(如>0.15MPa)时,自动开启泄压,避免压力波动影响其他参数(如溶氧、温度)。

二、高细胞密度发酵中传感器位置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

高细胞密度发酵(如重组大肠杆菌发酵,菌体干重>100g/L)的核心问题是传质受限导致的局部环境异质性(如局部碳源耗尽、溶氧骤降、pH 偏移),传感器位置不当会显著放大偏差:

  1. 偏差表现

    • 若 DO 传感器位于低湍流区(如罐底),可能误判 “整体缺氧”,导致过度通气(能耗增加 30% 以上);若位于高通气区,则可能掩盖局部缺氧,导致菌体代谢紊乱。

    • pH 传感器靠近菌体沉降区(如罐底锥部),会因局部菌体死亡释放有机酸而误判 “整体酸化”,引发过度补碱(破坏代谢平衡)。

  2. 优化对策

    • 动态校准:发酵中期(菌体密度>50g/L)通过 “多点取样 + 离线检测” 验证在线数据(如取罐中心、壁面、底部 3 处样品,对比 pH/DO 差异),若偏差>10%,通过自控系统算法修正(如加权平均)。

    • 结构适配:采用 “可移动传感器探头”(小试罐)或 “环形分布阵列”(工业罐),通过程序控制定期切换检测位置(如每 30min 切换一次),避免固定位置的局部偏差。

    • 抗污染设计:传感器表面涂覆防生物附着涂层(如聚四氟乙烯改性层),或搭配自动清洗组件(如微型刮刀),在高细胞密度阶段每 2h 自动清洁一次,减少菌体包裹导致的读数延迟。

三、烟台地区特殊环境的附加优化

  1. 温度波动补偿:烟台冬夏温差大(极端温差可达 30℃),罐体外部可加装温度传感器,与内部传感器形成 “温差反馈”,当内外温差>5℃时,自动调整夹套控温精度(如从 ±0.1℃提升至 ±0.05℃),避免环境温度干扰内部读数。

  2. 湿度防控:潮湿环境易导致传感器接口受潮,需在传感器接线盒内加装除湿模块(如硅胶干燥剂),并定期通过自控系统提示更换(基于湿度传感器读数)。